晴画与明日风 晴画与明日风
  • 首页
  • 名人讣告
  • 专题栏目
  • 诗以明志
  • 词以言情
  • 文以载道
  • 歌以咏怀
  • 其他主页
    • 青青子矜
    • 悠悠我心
    • 但为君故
    • 沉吟至今
  • 注册
    登录
立即登录
  • 首页
  • 名人讣告
  • 专题栏目
  • 诗以明志
  • 词以言情
  • 文以载道
  • 歌以咏怀
  • 其他主页
    • 青青子矜
    • 悠悠我心
    • 但为君故
    • 沉吟至今

三千年事残鸦外

ashitakaze2年前

生平

吴文英(约1200~1260),字君特,号梦窗,晚年又号觉翁,四明(今浙江宁波)人。原出翁姓,后出嗣吴氏。与贾似道友善。有《梦窗词集》一部,存词三百四十余首,分四卷本与一卷本。其词作数量丰沃,风格雅致,多酬答、伤时与忆悼之作。《四库全书》提要:词家之有吴文英,如诗家之有李商隐。与姜夔并称‘姜吴’。


《齐天乐》

三千年事残鸦外,无言倦凭秋树。逝水移川,高陵变谷,那识当时神禹?幽云怪雨。翠蓱湿空梁,夜深飞去。雁起青天,数行书似旧藏处。

寂寥西窗久坐,故人悭会遇,同翦灯语。积藓残碑,零圭断璧,重拂人间尘土。霜红罢舞。漫山色青青,雾朝烟暮。岸锁春船,画旗喧赛鼓。

古时并称多为作品风格不同的人,如‘李杜’,‘苏辛’。并称‘姜吴’的姜夔词风幽隽俊雅,韵格精妙,而吴诗则绮艳悱恻,晦涩难明。如这首《齐天乐》“三千年事”同“残鸦外”从字面上看是很难建立起逻辑联系来的。但吴文英就生把它们写进了一个句子里,‘字险’二字非常精妙的概括了吴词的特点。

吴文英与李商隐

古人将李商隐与吴文英并论,多是因李商隐的某类“情诗”及感怀自伤诗风格与吴文英相近。

都是晦涩艰深、哀婉凄美、缠绵悱恻。且又同样好用典故,构思清奇,跳跃性强。

吴文英是“形”的晦涩,因用字险怪,又好堆砌,让人不易看懂。但你若静下心来,查阅典籍,慢慢体会,终能通晓其中意味,所以,一旦看懂,吴文英的词并无太多争议,许多大家们对词的整体方向还是统一的。

李商隐诗“神”的晦涩,用字即不求险也不求怪,虽字字珠玑,却不晦涩。但是你就是不知道他在写什么,这就造成了,李商隐几乎所有的无题诗争议都很大。

如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”、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、“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”、“春心莫共花争发,一寸相思一寸灰”等等,此类句子并不难懂,不用你学富五车也能看懂,你才看一眼便能察觉出其中缠绵悱恻之美。你若熟知更种典故,那么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”之类,你也能大概知晓意思,但若问你李商隐这诗到底写的啥?你绝对一脸懵。不仅你一脸懵,连很多大家都一脸懵。梁启超曾经直言,李商隐诗中每一句都是绝美,单若你问我整篇诗写的啥,我也不知道。


吴文英与姜夔

不论古代还是后世,人们都认为姜夔的词造诣是高于吴的。姜夔词作常被形容为清空高洁,有很高的艺术成就。不论是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都是别具一格,在前人的基础上,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见闻塑造成富有“姜夔”特色的词风,加上甚懂音律,善于利用艺术上的手法将不同感官物体连接,甚是冲击读者思维。直接影响了后世咏物词派的史达祖。

三千年事残鸦外-晴画与明日风

#吴文英#姜夔#李商隐
3
等 3 人赞过
分享
ashitakaze Administrator
文章 22评论 1
赞赏
ashitakaze
相关文章
  • 化骚为赋,自宋玉始。
  • 人生悲欢一梦,如何作得双成?
评论 (0)
再想想
    沙发抢一发
19 8月, 2022
周芷若和赵敏,你更偏爱谁?
素笛轩
庚子岁暮感怀 - 易举
1年前
丁酉孟夏清迈双龙寺作 - 子悠
1年前
庚子冬至沈阳作 - 冷香金迷
2年前
寄友人 - 拾壹
2年前
庚子岁暮感怀 - 柳摇
2年前
更多
热门推荐
踏莎行·垂柳金堤
青玉案·云昏惨惨蘅皋路
浣溪沙·枕上轻寒晓暮侵
嶷山龙岩赋
《天涯明月刀》慕情死后,从此陪伴曲无忆的只有桃子
栏目推荐
书香墨韵1
人物传记3
感悟随笔1
生活点滴2
标签云
  • 诗歌 4
  • 温庭筠 1
  • 中秋 1
  • 王晴川 1
  • 武侠 1
  • 宋玉 1
  • 屈原 1
  • 晏几道 1
  • 杜樊川 1
  • 宋子渊 1
  • 李商隐 1
  • 姜夔 1
  • 吴文英 1
  • 天涯明月刀 1
  • 鱼玄机 1
  • 绮罗香 1
  • 月下笛 1
  • 莺啼序 1
  • 山花子 1
  • 小重山 1
  • 采桑子 1
  • 青玉案 1
  • 浣溪沙 1
  • 踏莎行 1
Copyright © 2019-2023 晴画与明日风 粤ICP备2022122075号
快速访问: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